摘要点击排行更多
全文下载排行更多
摘要目录

心理研究

2022年 1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4-01

理论论坛
郭斯萍, 张晓冰

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强调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重视刺激源的研究。而斯金纳提出的行为强化理论则认为没有刺激同样有反应,刺激只是强化的一种手段。与传统行为主义相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主体、行为和环境三者相互影响,注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知因素,但班杜拉的理论没有考虑到文化作为符号遗产无意识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文化心理学与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接近,认为早期的文化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训练并预设了个体的各种无意识的文化反应类型,后天的社会事件刺激只是作为强化的途径选择了其中的部分文化反应类型。

2022 Vol. 15 (2): 99-10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19 KB)  ( 447 )

喻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浅显的模仿和自我强化凸显了人之为人的能动。能动具有预见、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反应的特征。自我反思以自我效能为代表,而自我反应则表现于自我调节行为,以道德推脱作为代表。道德推脱类似紧张降低的认知失调原理,但其实是一种对于自我惩罚紧张系统的预见性逃离,它反映了一种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动。

2022 Vol. 15 (2): 105-109 [摘要]( 0 HTML (1 KB)  PDF (821 KB)  ( 217 )

崔光辉

班杜拉提出了人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社会的控制观。这种观点延续了欧美思想传统中的观念性、机械性和适应性主张,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主动实践。它侧重人事的功利达成,忽视了认知中的欲望,尤其人在精神超越中的心身安放。它所倡导的认知主体,需要回返到人的切身处境,在困苦的磨砺中,历经跌落与返身,越来越虚己待物,栖居于大地怀抱中。

2022 Vol. 15 (2): 110-11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42 KB)  ( 177 )

殷融

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主体、行为和环境三者间动态相互作用,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显示出认知心理学的特征,它还与社会建构观、人本主义价值观、协同进化观以及生物潜能观相契合,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洞见。

2022 Vol. 15 (2): 115-12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27 KB)  ( 342 )

杨文登, 梁爽

班杜拉最先提出了道德推脱理论。道德推脱是个体存有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认知策略或机制,试图将自身行为与内在价值观分离开来,使行为看起来伤害性更低,个体所负责任更小,避免个体行为因违背价值标准而导致自我制裁。文章探讨了班杜拉提出道德推脱概念的思想由来,介绍了它的内涵及其八个具体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道德推脱理论在娱乐、枪支、企业、死刑、反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六个领域中的应用。

2022 Vol. 15 (2): 121-125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96 KB)  ( 278 )

基础研究
李明苹, 卢家楣

为探究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未来乐观期望的变化,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行为实验进行检验。采用“Stroop 色词判断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以被试在随后的“自我-同辈直接比较”任务中判断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乐观期望的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低损耗组,高损耗组判断未来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小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据此可认为自我损耗降低了个体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2022 Vol. 15 (2): 126-13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970 KB)  ( 195 )

陈星, 邓欢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全面的理论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杀行为的发生过程,从而推进对自杀的研究。本文对已有的较成熟的模型提供了一个概念性讨论,比较其优缺点。疼痛呼救模型、自杀图式评估模型和自杀行为认知模型作为较早提出的理论模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三者都没有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进行详细区分;自杀人际理论是第一个关注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引入获得性能力这一新的影响因素;动机-意志整合模型在前者基础上,从自杀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背景出发更具体地解释自杀行为;自杀三阶段理论整合多方面相关因素,多角度解释了自杀行为的发生机制。

2022 Vol. 15 (2): 132-14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166 KB)  ( 321 )

应用研究
罗锦熙, 石文典, 侯璐璐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新近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不道德行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UPB的概念尚不明确:一部分研究认为UPB是员工由于真正关心组织而从事的不道德行为,而一部分研究将所有行为结果有利于组织的不道德行为都看作是UPB。因此,本文将已有的研究划分为行为动机取向与行为结果取向,并分别介绍两种视角下UPB的形成机制,旨在进一步厘清UPB的概念并促进其理论的进一步整合。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应该明确UPB的概念和结构,完善相应的测量方法,探索UPB的干预措施并拓展UPB的后效研究。

2022 Vol. 15 (2): 141-15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161 KB)  ( 288 )

何嘉梅, 尹杰

已有研究大都采用量表来测量个体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不同量表的测量结果和预测效果都存在着差异。由此,有必要从认知、动机、意志行动等加工阶段来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通过引发自我意识情绪来改变个体对环境决策带来收益的主观价值估计,促使个体出于自主动机依赖直觉式思维来作出环境决策。而且,环境保护意图到实际行动的转换受到个体过去做出的环保行为的影响。未来可以从前额叶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其中的神经机制、注意等基础认知过程对环境决策的各个特征维度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入手,来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机制。

2022 Vol. 15 (2): 152-159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75 KB)  ( 262 )

潘思存, 黄希庭

择偶复制是一种非独立的择偶方式,人类通过复制他人的择偶行为以节省选择成本获得择偶优势。许多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采用择偶复制策略。这可能是个体社会适应机制进化的结果。择偶复制策略可以降低女性高昂的成本与风险,而男性采用择偶复制策略意义不大,且会加剧择偶过程中的性内竞争。但婚姻制度与社会文化差异也可能会影响人类社会整体的择偶复制性别差异。今后需要继续从神经机制与文化角度对人类择偶复制现象进行研究以建立更合理有效的理论模型。

2022 Vol. 15 (2): 160-16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16 KB)  ( 292 )

学校心理研究
许科, 辛钊阳, 杜静

成功素质是个体实现成功目标所必备的优秀素质。新时代背景下,成功素质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初步确立了新时代研究生成功素质的维度,之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858份原始数据,获得了新时代研究生成功素质的四维度模型,即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且模型拟合良好。该模型为后续开发新时代研究生成功素质测评工具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开展研究生成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思路。

2022 Vol. 15 (2): 167-17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92 KB)  ( 192 )

郭材欣, 胡小兰, 李国强, 方菁

为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及其机制,运用考试焦虑量表(TA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国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42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考试焦虑与时间监控行为、时间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时间监控行为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考试焦虑,还能够通过中介链间接负向预测考试焦虑,且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时间效能感-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时间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3)多群组恒等性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和学科的高中生群体的结构模型具有恒等性。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时间监控行为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直接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时间监控行为通过增加时间效能感或自我效能感(或二者的中介链)进一步提高心理弹性从而影响考试焦虑的间接效应,其实质是一种遮掩效应。

2022 Vol. 15 (2): 174-18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346 KB)  ( 290 )

魏心妮, 白宝玉, 钟年

为探究孝道对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双元孝道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互惠性孝道量表、自尊量表、师生关系量表以及学业成绩报告对湖北省某农村地区的559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互惠性孝道、自尊、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互惠性孝道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成绩;(2)互惠性孝道不仅分别通过自尊和师生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自尊和师生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绩。本研究有助于从双元孝道模型的视角理解互惠性孝道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为更好地发挥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提升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启发。

2022 Vol. 15 (2): 185-19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50 KB)  ( 351 )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大道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电话:0371-23881916
版权所有 © 2016 心理研究杂志社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