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兆卿, 姚海娟, 张环, 许有云
高创造力人群是否更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创造力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倒U型关系,共享易感模型可以帮助解释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精神质、分裂型人格等是创造力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相关联的人格特质,过度包容性思维和低认知抑制是二者相关联的认知加工特征。二者相关联的脑结构包括前脑灰质体积的减少、额下白质纤维FA值的降低以及扣带回皮质结构的变异;脑功能的相似性包括额叶及扣带回的明显激活、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大脑半球不对称性下降。多基因风险评分(PRS)表明创造力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有显著的基因重叠,受体分子主要涉及多巴胺系统的基因多态性和5羟色胺系统基因等。未来研究应对特定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科学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拓展创造力的领域和创造力测量工具的选取,加强探索创造力活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干预计划,并结合中国国情做进一步研究、完善和修正。
2024 Vol. 17 (1): 3-1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1352 KB)
(
289
)
-
-
王胤雅, 于洪娜, 任智, 王丽娟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从不同角度考察隐蔽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了解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加工特点。实验1A旨在考察不同进行中任务线索条件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差异;实验1B旨在考察不同干扰任务条件下的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2旨在考察嵌入不同的前瞻记忆任务线索和进行中任务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当的隐蔽线索对个体的基于时间前瞻表现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示回溯成分的隐蔽线索,时间线索无论隐藏在进行中任务中还是干扰任务中都显著提高被试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2)与出现在干扰任务阶段中的线索相比,出现在进行中任务阶段中的线索更能提高个体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说明线索越临近目标时间,促进效应越大。(3)基于时间范式的线索能够促进基于时间前瞻记忆表现,基于事件的线索则不能。本研究结果支持随机游动模型。
2024 Vol. 17 (1): 15-2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1308 KB)
(
222
)
-
沈文意, 于战宇, 冷英
为了探讨语义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视觉搜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不同语义大小的名词汉字,并指导被试在6和12两种刺激数量中搜索目标刺激。结果发现:(1)当刺激数量为6时,语义较小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大目标刺激;(2)当刺激数量为12时,语义较大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小目标刺激;(3)当搜索的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语义大小一致时,数量多且语义较大的干扰刺激搜索效率更低。这表明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对非对称视觉搜索存在交互影响,支持具身认知理论,并扩充了特征整合理论和引导搜索模型。
2024 Vol. 17 (1): 26-3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1009 KB)
(
80
)
-
-
李箫, 许婷婷, 段锦云
员工建言是组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言功效的发挥无法脱离组织情境而存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时间标记在通过改变情境助推员工建言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将助推的思想融入建言的情境研究,讨论如何运用助推机制,采取恰当方法来改变情境,进而促进员工建言。本研究提出时间标记影响员工建言是一个由外部情境因素助推,从而影响员工内在建言动机来促进建言产生的过程。员工建言动机的产生促使员工产生建言行为,而情景的助推能够增强员工的建言动机,促使员工产生更多的建言行为。这一助推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时间标记使员工产生建言动机,即时间标记诱导的现在建言自我与期望的未来建言自我的对比促进了员工建言动机的产生。第二步,通过情境助推来增强员工的建言动机,即通过情境因素影响员工的心理认知(变革认知和变革开放性、自我效能感、心理安全感、心理所有权),进而增强员工的建言动机。这一新视角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员工建言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且对促进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 Vol. 17 (1): 34-4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964 KB)
(
100
)
-
赵明楠, 蒋昊圻, 祁兵, 杨军
为编制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量表,对二级及以上网球运动员进行访谈和赛中感受调查,形成初测量表的52个条目。经过初测,正式量表由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评价和情绪调控4个维度组成,共包含28道题目。问卷信度(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与效度(结构效度、同时效度)合理,对运动表现的预测效果显著,可以作为测量中国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的有效工具。
2024 Vol. 17 (1): 42-5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976 KB)
(
163
)
-
王修欣, 刘永芳
基于自我概念维护理论、道德阈限模型和相关研究证据,探讨了人们在进行社会决策时,如何权衡道德自我与自利偏好。人们会在自利偏好和道德自我之间寻得道德阈限这一平衡点,表现出“坏事可以做一点,好事也只做一点”的行为模式。人们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但是可能由于道德阈限的存在,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道德自我评价。未来研究可以在道德自我与自利偏好权衡的框架下继续开展工作,以丰富并完善人们对社会决策的认识。
2024 Vol. 17 (1): 54-6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996 KB)
(
135
)
-
-
孙柳琦, 张晨婧, 张志云, 李成彦
以上海市55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正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会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孤独感通过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产生影响。
2024 Vol. 17 (1): 61-6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837 KB)
(
345
)
-
卢宇宁, 罗品超
为探讨高中生班级环境与学业压力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7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班级环境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学业压力;班级环境的竞争、学习负担正向预测学业压力;(2)学业社会比较的比较取向、自我贬低在班级竞争和学业压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调节“班级竞争→比较取向→学业压力”中介模型的前半段以及“班级竞争→自我贬低→学业压力”中介模型的前半段。结论班级竞争通过学业社会比较取向和自我贬低负向预测学业压力,同时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调节比较取向和自我贬低的中介作用。
2024 Vol. 17 (1): 69-7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939 KB)
(
237
)
-
孙文杰, 郭凯玥, 赵晓萌, 张佳佳, 雒瑞帆, 司继伟
为考察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及自我调节学习在其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89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测查,并对其学业成绩进行半年的追踪。结果发现:(1)掌握接近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对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预测作用;(2)成绩接近、掌握接近和掌握回避目标可通过自我调节学习间接正向预测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而成绩回避目标可通过自我调节学习间接负向预测即时和延时的学业成绩。研究表明,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自我调节学习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间接作用。上述研究发现为高中生确立成就目标和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业成绩提供了实证证据支持。
2024 Vol. 17 (1): 78-8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1151 KB)
(
179
)
-
万永春, 孟亚
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法,以北大核心与CSSCI期刊引用量≥15次的1385篇论文的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近20年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以政策驱动为时间主线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持续发展;以“去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心理测评发展成熟;以构建双因素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未来可期。
2024 Vol. 17 (1): 87-9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804 KB)
(
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