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更多
全文下载排行更多
摘要目录

心理研究

2024年 1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4-12-01

理论论坛
魏心妮, 喻丰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致力实现人类潜能和创造幸福生活,然而当前心理学对幸福做出的享乐主义和实现主义的二元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人们对其他幸福形式的理解和追求。不同于传统的二元幸福观,心理丰富强调多样的、新奇的、有趣的、复杂的、有挑战性以及引发视角转变的生活经历,同时注重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辩证作用。因此,秉持心理丰富生活信念的个体对事物更有好奇心,思维更加整体,心态更加开放,而心理丰富的生活通常也是有趣的。本文介绍了心理丰富的基本内涵,梳理了心理丰富的测量方式、意义及其研究进展,并根据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2024 Vol. 17 (6): 483-49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12 KB)  ( 32 )

基础研究
李小平, 葛明贵

概念隐喻研究的热潮之后,隐喻的言语层面特别是隐喻句层面重获重视。通过梳理该范畴的核心研究与最新文献,可作若干基本判断。(1)在隐喻句在线加工特征方面:字面义和隐喻义的产生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但所需认知资源存在差异;本、喻体加工是否存在优先顺序尚待更深入的探讨,现有结果与检验目的息息相关;隐喻句表现出无语境不可逆性,但在早期加工阶段具有对称性。(2)在隐喻句在线加工的影响因素方面:语义的影响多可归于适宜度和熟悉度的范畴,且加工时间随该两项指标的升高而缩短,但亦存在词源性和引发性隐喻等其它重要影响维度;工作记忆等认知资源影响隐喻句在线加工。(3)在隐喻句在线加工的机制方面:以类比机制为核心和以归属机制为核心的两大理论及其调和理论可解释当前的主要发现,但局限于从隐喻句内部成分的互动探索其机制,且尚未在汉语的多种隐喻句形式上得到验证。(4)基于汉语“属”字隐喻句的特征与表达属相语义的语句高度相似性,以及构式迁移获得了实证证据的支持,可以认为构式迁移机制可能至少是部分隐喻句的加工机制。

2024 Vol. 17 (6): 491-50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198 KB)  ( 7 )

权方英, 雷晓芳, 梁滨麒, 王露, 夏凌翔, 余欣欣

反应性攻击是攻击的一种主要亚型,其评估方法主要有问卷和实验任务两类,问卷主要用于测量特质性反应性攻击,实验任务主要用于测量状态性反应性攻击。本文主要对状态性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进行述评,其中竞争反应时任务、点减分范式、社会公平游戏和社交网络攻击任务是本身包含激起刺激的测量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辣椒酱范式、巫毒娃娃范式、七巧板任务和虚拟现实攻击任务在用于测量反应性攻击行为时需要额外引入激起刺激。最后,就发展和改善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提高反应性攻击的测评效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2024 Vol. 17 (6): 503-51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60 KB)  ( 5 )

范若琳, 赵艺涵, 徐贵平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个体在负性人际互动情境下自发社会性观点采择的诱发条件及其特点。实验1发现,仅在建立了视角关联的情况下,有先前相似经验的被试才会对负性互动对象进行自发观点采择,对其的负面内隐态度降低;实验2进一步发现,通过“换位体验”延迟获得的相似经验也可以诱发自发观点采择,消解被试对负性互动对象的负面内隐态度。结果表明,视角关联性和经历相似性共同影响了自发社会观点采择的产生。此外,有视角关联并有相似经验(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的被试对自己采择他人观点有外显意识,表明社会性观点采择过程是自发但非自动的。

2024 Vol. 17 (6): 512-52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912 KB)  ( 3 )

郝芳, 王小金, 刘长江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利他含义的积极情绪调节目标,在flanker范式中考察积极情绪自动调节启动对利他图片注意偏向的作用。结果发现,积极情绪自动调节启动后,被试对利他图片反应更快且正确率更高;在积极情绪自动启动和中性启动中,被试对两侧为利他图片的中性图片的反应时慢于全部刺激均为中性图片的条件。这说明积极自动情绪调节可有效增强被试对利他刺激的注意偏向,且利他具有直觉性。

2024 Vol. 17 (6): 521-52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62 KB)  ( 3 )

应用研究
谢云天, 史滋福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职业认同与初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教师元认知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职业认同、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以及教师元认知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教师元认知调节了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与低元认知水平的教师相比,高元认知水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增加。除教师元认知体验外,教师元认知其他维度的调节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或边缘显著水平。因此,为了促进初中教师的工作投入,不仅需要提升其职业认同水平,还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

2024 Vol. 17 (6): 528-53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146 KB)  ( 2 )

王益富, 田荷梅, 殷培豪

基于早期编制的社会心态量表,参考其他相关测量和专家意见,确定积极社会心态量表的维度结构,在原量表基础上修改或重新编写条目,形成初始量表。对309名老年人进行初测,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项目分析形成正式量表。然后选取512名老年人进行正式施策,评估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结果显示,积极社会心态包括生活满意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和社会认同感五个分量表,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分半信度系数较高,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测量模型拟合良好,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可用于开展相关研究。

2024 Vol. 17 (6): 537-54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823 KB)  ( 12 )

王祯, 赵好莉, 裴心蕊, 王恩国

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大量研究关注计算机反馈对学习的影响。计算机反馈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学习者做出反应后自动提供的旨在帮助学习者确认、调整或重构已有知识观念的信息。综述以往研究发现,计算机反馈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设计,但计算机反馈的积极效应会受到反馈特征、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动机信念,以及任务难度、任务类型等因素的调节。基于现有实证证据和理论视角,综述提出了计算机反馈影响学习的整合模型,新模型强调计算机反馈作用于学习结果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特征的计算机反馈会通过引发学习者不同的反馈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过程间接影响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反馈特征与学习者特征、任务特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反馈感知、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未来研究应从边界条件、作用机制等视角深入探究计算机反馈的教学作用。

2024 Vol. 17 (6): 545-55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995 KB)  ( 5 )

学校心理研究
卜南音, 李祚山, 朱小丹

为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荷兰进食行为问卷、自我控制量表、自尊量表对11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控制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在自我控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起调节作用,随着自尊水平的提高,自我控制对情绪性进食的预测作用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对纠正大学生不良应对方式,以及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饮食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2024 Vol. 17 (6): 554-56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005 KB)  ( 10 )

谢沐恬, 宫火良

为了考察社会性创伤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痛苦和父母自主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心理痛苦量表和父母自主支持量表对685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社会性创伤、自伤行为和心理痛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父母自主支持与社会性创伤、心理痛苦和自伤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心理痛苦在社会性创伤和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自主支持显著调节社会性创伤对心理痛苦的影响,四者间构成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综上,社会性创伤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又可以通过心理痛苦对自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自主支持可有效缓解社会性创伤带来的心理痛苦。

2024 Vol. 17 (6): 562-568 [摘要]( 0 HTML (1 KB)  PDF (812 KB)  ( 14 )

武俐, 付嘉伟, 郭元祥

为探讨父母情绪教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内隐情绪观和感恩的潜在中介作用,对39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性情绪教养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非支持性情绪教养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内隐情绪观和感恩在支持性情绪教养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但非支持性情绪教养仅能通过内隐情绪观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支持和非支持性情绪教养对青少年抑郁有着不同的影响,且内隐情绪观与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也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教养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这也能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干预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2024 Vol. 17 (6): 569-57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917 KB)  ( 6 )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大道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电话:0371-23881916
版权所有 © 2016 心理研究杂志社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