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个性素质和乐商的链式中介效应
刘洋
郑州轻工业大学体育学院,郑州 450002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life meaning sense:Chain mediating of personality diathesis and optimistic intelligence quotient
LIU Y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摘要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个性素质、乐商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选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大学生个性素质量表、大学生乐商问卷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对12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与个性素质、乐商、生命意义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个性素质、乐商、生命意义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两两正相关;(2)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个性素质和乐商的中介作用对生命意义感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包括两条中介路径,即通过个性素质的中介路径和通过个性素质和乐商的链式中介路径。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
大学生 ,
体育锻炼 ,
生命意义感 ,
个性素质 ,
乐商
基金资助: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TY013)、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9GGJS135)
通讯作者:
刘洋,男,教授,博士。Email:zdtyly@126.com
[1] 丁思远, 肖蓉, 张照. (2016).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生命意义感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7(3), 445-448. [2] 谷松. (201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韩贝宁, 马婧宇, 梁青. (2020).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浙江体育科学, 42(6), 69-76. [4] 黄晓佳, 郜鑫, 陈昕苑, 孙荣君, 吴菁. (2020).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12), 1900-1905. [5] 孔登登. (2016). 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认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李旭. (2015).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乐观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 81-86. [7] 梁鹏. (2019). 青少年体育锻炼、自我、个性素质的相关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梁德清. (1994).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 5-6. [9] 刘洋, 漆昌柱. (2016).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9(09), 70-75+118. [10] 潘晓敏. (202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提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4), 32-35. [11] 彭凯平, 闫伟. (2020).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北京: 中信出版社. [12] 任俊. (2013a). 乐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任俊. (2013b). 乐观能力的价值及其测量.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第三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2).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4] 任俊, 彭年强, 罗劲. (2013). 乐商: 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1(4), 571-580. [15] 盛正群. (2007). 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修订.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唐韵. (2018). 积极体育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乐商的中介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王扶耒. (2015).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乐观人格的相关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王硕, 王虹璎, 梁嘉豪, 李松. (2020).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智慧、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 四川体育科学, 39(3), 61-66. [19] 王鑫强, 游雅媛, 张大均. (2016).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10), 161-167. [20] 王瑜. (2019).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肖蓉, 赖巧珍, 杨家平. (2017). 中文修订版生命意义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37(04), 499-504. [22] 张大均. (2012).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心理科学, 35(3), 530-536. [23] 张朋, 阿英嘎. (2018). 青少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生命意义感与责任表现的关系研究.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4] 郑希付, 宫火良. (200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85-89. [25] 周浩, 龙立荣.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26] 周丽君. (2005).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耐挫力的关系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8(08), 1066-1067. [27] 曾嘉欣, 朱寒笑. (2021) 深圳市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9(11), 131-134+167. [28]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29] Huang S., Yan X., Zhang J., Zhang X., Miao D., & Wu S. (2020). Does meaning in life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8(12), 1-9. [30] Morgan, W. P., & Goldston, S. E. (2013).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Taylor & Francis. [31] Park, C. L., & Folkman, S. (1997).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stress and cop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30, 115-144. [32] Preacher, K. J., & Hayes, A. F. (2008).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3), 879-891. [33] Schnell, T., & Becker, P. (2006). Personality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1(1), 117-129. [34]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35] Steger M. F., Frazier P. A., Kaler M., & Oishi S.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93. [36] Tugade, M. M., Fredrickson, B. L. (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6(2), 320-333.
[1]
盖笑松, 刘芳晴, 吴晓靓, 王宏. 中国中学生及大学生学校投入常模的制定 [J]. 心理研究, 2024, 17(5): 435-444.
[2]
杨祎娉, 贾宁. “眼区心理状态测验”的中文版修订 [J]. 心理研究, 2024, 17(4): 315-322.
[3]
高斌, 陈端颖, 朱穗京, 黄越. 生涯决策模糊容忍度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心理研究, 2024, 17(2): 164-172.
[4]
孙柳琦, 张晨婧, 张志云, 李成彦. 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研究, 2024, 17(1): 61-68.
[5]
陈颖, 张野, 王洪良, 王凯. 校园排斥对中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心理资本与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J]. 心理研究, 2023, 16(6): 552-559.
[6]
海敏, 田彦英, 康廷虎, 王勇慧. 不同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身份期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J]. 心理研究, 2023, 16(5): 467-473.
[7]
彭海云, 李宁, 王金睿, 邱凡硕, 辛素飞. 中国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J]. 心理研究, 2023, 16(4): 364-372.
[8]
张馨月, 高旭. 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心理研究, 2023, 16(2): 182-188.
[9]
杜岸政, 王瑶. 求助污名化、在线咨询伦理担忧及网络人际信任对大学生在线咨询态度的影响 [J]. 心理研究, 2022, 15(5): 454-461.
[10]
孔华秀, 郭斌, 张楠, 熊成, 丁桂凤. 自恋的潜在类别及其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双刃剑效应 [J]. 心理研究, 2022, 15(1): 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