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及其表征方式
廖英英1,2 , 汪凤炎1,2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2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pastoral complex
LIAO Yingying1,2 , WANG Fengyan1,2
1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2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摘要 田园情结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需要进一步探索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征方式。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讨田园情结的内化机制和外化表现形式,研究1采用质性方法探索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归纳总结出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现实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研究2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田园情结的表征方式:心中有田园梦、热衷园林生活和喜爱田园作品。
关键词 :
田园情结 ,
心理根源 ,
质性研究 ,
问卷
通讯作者:
汪凤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fywangjx8069@163.com
[1] 陈向明. (1997). 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教育研究与实验, (02), 55-60. [2] 陈向明. (1998).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教育研究, (01), 21-25. [3] 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费孝通. (2016). 乡土中国. 北京出版社.. [5] 侯玉波. (2007).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科学进展, 2 (15), 211-216. [6] 侯玉波, 朱滢. (2002).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学报 , (01), 106-111. [7] 蒋瞻. (2013). 中国乡村旅游的人文模式:传统田园文化心理与现代乡村旅游需求响应.旅游规划与设计, (02), 72-79. [8] 景天魁. (1993). 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凯西·卡麦兹. (2009).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 边国英,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0] 李炳全, 叶浩生. (2004).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心理科学, (01), 62-65. [11] 李智伟. (2010). 田园情结与游戏机制的狂欢——“农场游戏”风靡的文化根源与现实依据探析.当代青年研究 , (04), 1-5. [12] 鲁红平. (2008). 论陶渊明诗文的怀古、田园情结.湖南社会科学 , (03), 141-146. [13] 吕小康. (2014).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源起、流变与展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6), 151-160. [14] 汪凤炎, 郑红. (2015).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5版).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5] 汪凤炎. (2017). 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江西社会科学, 37 (09), 5-13. [16] 汪凤炎. (2019a). 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上册).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7] 汪凤炎. (2019b). 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下册).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8] 王婷婷. (2014). 基于田园情结的城市居民农业活动研究.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35 (03), 76-79. [19] 王新同. (2015). 打造中国版“绿色屋顶”.共产党员(河北), (28), 35. [20] 王枬, 葛孝亿. (2010).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析. 教育学术月刊, (12), 9-12. [21] 向敏, 王忠军. (2006). 论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立与整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 (2), 51-54. [22] 谢春江. (2014). 乡土情结:旅游伦理构建的一个支点.伦理学研究, (06), 131-134. [23] 徐水源, 宋月萍, 谢卓树. (2016). 中国农业生产会后继无人么?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村人口务农状况考察.人口与发展, 22 (03), 63-70. [24] 杨宝祝. (2013). 都市人的田园情结.北京农业, (25), 62-64. [25] 杨存田. (2001). 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5), 104-113. [26] 张秀敏, 杨莉萍. (2018). 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质性探索.心理学报, 50 (1), 115-129. [27] 赵书霞, 刘立国. (2009). 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01), 17-19. [28] 钟华丽. (2007). 海子诗歌田园情结成因探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01), 39-42. [29] 钟晓钰, 李铭尧, 李凌艳. (2020). 问卷调查中被试不认真作答的控制与识别.心理科学进展, 29 (2), 225-237. [30] 佐斌, 温芳芳. (2017).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国科学院院刊, 32 (02), 175-187. [31]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32] Ferm, V. (1955). A dictionary of pastoral psychology. Philosophical Library. [33] 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