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及其表征方式  
  					  										
						廖英英1,2 , 汪凤炎1,2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pastoral complex  
  					  					  					
						LIAO Yingying1,2 , WANG Fengyan1,2  
					 
															
						1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摘要  田园情结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需要进一步探索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征方式。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讨田园情结的内化机制和外化表现形式,研究1采用质性方法探索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归纳总结出田园情结形成的心理根源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现实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研究2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田园情结的表征方式:心中有田园梦、热衷园林生活和喜爱田园作品。 
																										     
													    
													    	
															 
														 
												  		
															关键词  :
																																																																田园情结 , 
																																																																	心理根源 , 
																																																																	质性研究 , 
																																																																	问卷  
																																  
															 
																												
														
														
															
															    															        
															    															    															 
														 
														 																											    														
															
															通讯作者: 
																汪凤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fywangjx8069@163.com   
																													     		 
													     	 
																																									
													
												 
												
												
													
																													
																 [1] 陈向明. (1997). 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教育研究与实验,  (02), 55-60.教育研究,  (01), 21-25.心理科学进展, 2 (15), 211-216.心理学报 , (01), 106-111.旅游规划与设计,  (02), 72-79.心理科学,  (01), 62-65.当代青年研究 , (04), 1-5.湖南社会科学 , (03), 141-146.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6), 151-160.江西社会科学, 37 (09), 5-13.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35 (03), 76-79.共产党员(河北),  (28), 35. 教育学术月刊,  (12), 9-12.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 (2), 51-54.伦理学研究,  (06), 131-134.人口与发展, 22 (03), 63-70.北京农业,  (25), 62-6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5), 104-113.心理学报, 50 (1), 115-129.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01), 17-19.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01), 39-42.心理科学进展, 29 (2), 225-237.中国科学院院刊, 32 (02), 175-18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A dictionary of pastoral psychology.  Philosophical Library.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