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喻意型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  
  					  										
						张静宇1,2 , 黄琳3 , 马利军3  
					 
															
					1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广州 510520;  
										
						 
   										
    					Cantonese conceptua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ront and back parts  
  					  					  					
						ZHANG Jingyu1,2 , HUANG Lin3 , MA Lijun3  
					 
															
						1 International School,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摘要  采用启动范式探讨四类不同母语被试在加工粤语喻意型歇后语前、后语节过程中的规律, 并探究熟悉度在粤语语汇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 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的启动量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高于前一语节对后一语节的启动量。实验2结果表明, 熟悉度的效应显著,后一语节启动前一语节比相反方向启动的反应时更长, 正确率更低;同时, 相较于非粤语母语人群, 粤语母语人群对材料的判断更加快速和精确。粤语喻意型歇后语前一语节是“流”, 后一语节是“源”, 语义同一性是歇后语重要的内部特征。 
																										     
													    
													    	
															 
														 
												  		
															关键词  :
																																																																粤语歇后语 , 
																																																																	前、后语节 , 
																																																																	母语 , 
																																																																	熟悉度  
																																  
															 
																												
														
														
															
															    															        
															    															    															 
														 
														 																												
															基金资助: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20XXL0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20XWY0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2020GZGJ277) 
																											    														
															
															通讯作者: 
																马利军,男,教授,博士。Email:malj@gzucm.edu.cn   
																													     		 
													     	 
																																									
													
												 
												
												
													
																													
																 [1] 陈望道. (2008). 修辞学发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语文学刊,  (13), 43-45.当代修辞学,  (4), 39-41.《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歇后语语义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79-85.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 (3), 86-95.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 (1), 122-129.歇后语认知理解机制的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代修辞学 , (2), 12-21.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4 (03), 173-176.嘉应学院学报 , (3), 11-14.学术研究 , (11), 153-158.晋阳学刊,  (3), 107-114.汉语语汇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汇研究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中国外语,  (5), 10-16.中国外语 , (4), 35-39.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1 (4), 1-12.语言研究 , (1), 156-160.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3), 70-72.方言,  (4), 27-31.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9 (4), 69-72.广东汕头方言词汇及其文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语学刊,  (04),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