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班杜拉控制观的修养现象学诠释 |  
						| 崔光辉 |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  
						|  |  
    					| An cultivatinal phenomen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Bandura's view of control |  
						| CUI Guanghui |  
						|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  
					
						| 
								
									| 
											
                        					 
												
													
													    |  |  
													    | 摘要 班杜拉提出了人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社会的控制观。这种观点延续了欧美思想传统中的观念性、机械性和适应性主张,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主动实践。它侧重人事的功利达成,忽视了认知中的欲望,尤其人在精神超越中的心身安放。它所倡导的认知主体,需要回返到人的切身处境,在困苦的磨砺中,历经跌落与返身,越来越虚己待物,栖居于大地怀抱中。 |  |  
															| 关键词 :
																																																																班杜拉, 
																																																																	控制, 
																																																																	修养现象学 |  
															|  |  
															| 通讯作者:
																崔光辉,男,副教授,博士。Email:baixia2002@163.com |  
													
																													
																| [1] 安贝尔. (2011). 梅洛-庞蒂:愤怒的人与对可见者的发明. 载杜小真、刘哲. 理解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在当代(pp.1-24).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班杜拉. (2003).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毕来德. (2009). 庄子四讲. 北京: 中华书局.
 [4] 陈慧玲. (2019). 祭如在:自我分析中的他者关系. 载:郑剑虹、刘电芝. 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第五辑,pp. 155-178).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5] 陈嘉映. (2017). 过有灵性的生活. 意林文汇,(20), 6-10.
 [6] 陈希米. (2019). 痊愈与断路. 上海文学, (6), 90-97.
 [7] 崔光辉. (2021,9.9). 探寻精神分析回返大地的理论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
 [8] 弗洛姆. (1987). 爱的艺术. 北京: 华夏出版社.
 [9] 黎黑. (2013). 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里赫曼. (2005). 人格理论.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梁漱溟. (1992). 谈乐天知命. 载: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pp.496-497).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2] 梁漱溟. (2005). 人心与人生.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列维纳斯. (2006). 从存在到存在者.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4] 马斯洛. (198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5] 沈志中. (2015). 身体与欲望:对《解构、建构与重生》一文的回应.中华团体心理治疗, 21(1), 29-33.
 [16] 余安邦、薛丽仙. (1998). 关系、家与成就:亲人死亡的情蕴现象之诠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85), 1-51.
 [17] 余德慧, 余安邦,李维伦.(2010). 人文临床学的探究.哲学与文化月刊, 37(1), 63-84.
 [18] 王威廉. (2009). 登临漆黑顶峰的孤独灵魂——评萨义德《论晚期风格》.书城, (10), 91-94.
 [19] Ryckman, Richard M.(200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  
													
														
															| 
																																																																																																										
																					| [1] | 杨文登, 梁爽. 班杜拉的道德推脱理论综述[J]. 心理研究, 2022, 15(2): 121-125. |  
																					| [2] | 舒跃育, 靳佳丽, 李嘉明. “社会认知论”对心理学的理论贡献[J]. 心理研究, 2022, 15(1): 20-26. |  
																					| [3] | 高闯, 马安然, 德力达尔. 纪念班杜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发现:基于数理心理学架构的回顾[J]. 心理研究, 2022, 15(1): 27-35. |  
																					| [4] | 冯彪, 李宗龙, 王凯欣, 崔洪波. 大学生生活目标与心理韧性的关系:自我控制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研究, 2022, 15(1): 78-8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