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萧孝嵘:中国人事心理学的开创者 |
傅安国1, 邵成威2 |
1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 650500; 2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1100 |
|
HSIAO Hsiaohung: Pioneer of Chinese personnel psychology |
FU Anguo1, SHAO Chengwei2 |
1 Faculty of Educ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2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
|
摘要 萧孝嵘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国内系统研究格式塔心理学第一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他领头发起“心理救国”运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引导抗日精神总动员。他开创了中国的人事心理学,创立了多个重要的人事心理学学术组织,主张人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人的方面”“事的方面”“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等五个部分,以期通过心理研究来提高战时的人事效率。其倡导的人事心理研究不仅包括实业心理与人事管理,还囊括了军事心理、警察心理、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等领域,这在需要全面动员国民人力资源去抵御外敌侵略的年代无疑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将梳理这位心理学先驱的生平经历及其人事心理观,以增进学界对人事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理解,同时为当代人事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
萧孝嵘,
人事心理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
心理救国
|
|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6020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1YJA840005)、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MS048) |
通讯作者:
邵成威,男,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Email:241320020026@hhu.edu.cn
|
[1] 编辑部. (1948a). 中国测验学会. 科学大众, 4(6), 276. [2] 编辑部. (1948b). 中国人事心理研究社. 科学大众, 4(6), 276-277. [3] 崔光辉, 郭本禹. (2015). 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2), 1-12. [4] 傅安国. (2022). 让中国的心理学知识拥有力量. 见张建新(主持),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3), 15-17. [5] 郭本禹. (2009). 中国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研究.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6] 郭本禹. (2020). 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8(4), 104-116. [7] 高觉敷. (1958). 中国心理学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8] 唐宇. (2016). 萧孝嵘的人事心理学思想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王珲, 刘雨婷. (2014). 萧孝嵘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兰台世界, (10), 99-100. [10] 谢春艳. (2005). 百年来中国人事管理中研究运用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评估.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萧孝嵘. (1933). 心理学对于人类生活有一些什么关系? 旁观, (16), 1-4. [12] 萧孝嵘. (1934a). 中国人的心理之分析. 政治季刊(南京), 1(2), 203-214. [13] 萧孝嵘. (1934b). 实业心理学之功用及其背景. 心理半年刊, 2(1), 1-14. [14] 萧孝嵘. (1935). 中国人的行为品质. 国衡, 1(7), 55-58. [15] 萧孝嵘. (1939). 精神总动员与心理的关系. 教与学, 4(2), 9-11. [16] 萧孝嵘. (1940). 工程能力倾向测验之标准化. 建国教育, 2(1), 58-69. [17] 萧孝嵘. (1942a). 人事管理之科学基础. 雍言, 2(4), 47-50. [18] 萧孝嵘. (1942b). 人事心理在行政三联制中之位置. 文化先锋, 1(6), 6-8. [19] 萧孝嵘. (1944a). 人事心理问题.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 萧孝嵘. (1944b). 中国人事心理研究社之兴起及其工作. 新世界, (12), 55-56. [21] 萧孝嵘. (1944c). 实业心理学之使命. 新世界, (12), 8-11. [22] 萧孝嵘. (1946a). 心理建设之科学基础.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3] 萧孝嵘. (1946b). 抗战以来的心理学. 文化先锋, (2). [24] 萧孝嵘. (1946c). 军事心理. 南京: 国防部政工局出版社. [25] 萧孝嵘. (1948). 中国心理学会. 科学大众, 4(6), 275. [26] 阎书昌. (2015).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7] 赵莉如. (1980). 中国心理学会的历史和现况. 心理学报, (4), 473-481. [28] Hsiao, H. H. (1928a). Some contributions of Gestalt psychology from 1926 to 1927.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5(10), 613-620. [29] Hsiao, H. H. (1928b). A suggestive review of Gestalt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35(4), 280-297. |
|
|
|